冉叔
冉叔是当地的农民企业家,自己办一个砖厂,收入不错,属于村子里面先富裕起来的几个人之一。冉叔皮肤黝黑,说话很有条理,总是一副商量的口气,爱用这样的句式: “你看这样办中不中?”
冉叔是支书从小到大的玩伴,所以支书安排所有的志愿者到他家吃饭。志愿者7,8个人,一日三餐,这可忙坏了冉叔的夫人德莲阿姨。每天两口子早上5点就起来准备。
按照乡下的待客规矩,他们总是杀鸡宰鹅,张罗的无比盛大,到头来又坚持分文不取。这不禁让志愿者觉得愧疚不安,饭吃的极不安心。去年好说歹说,按照每个人每天1 5元的标准付了饭费。 今年一到老常营,吃饭问题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。队长小廖和他们约法三章。第一:村民平时吃什么,我们就吃什么。第二:每顿饭不能超过四个菜。第三:菜里面不 能有肉。但是第一天吃饭,冉叔还是杀了一只鸡!为了表示抗议,我们只吃菜不吃肉!冉叔和德莲阿姨一脸无奈:“你们看,你们这是做什么?我们做的不合你们胃口吗。”
虽然在以后的饭桌上肉食很少出现,但我们还是不安心,毕竟一整个月都麻烦人家从早到晚的做,让人无法释怀。我们多次诚恳的与冉叔进行过沟通,但得到的答案都是“不中!” 他们坚持的理由很简单:村里的小饭馆卫生条件无法保障。
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对吃饭问题进行多重讨论。
“德莲阿姨在村里的幼儿园当老师,每天要上班,还得顿顿给我们做饭,身体上吃不消。去年德莲阿姨就累病了一次。”小廖说。
“那我们就到村头的小饭馆吃好了。他们也未必愿意这样一直做下去,这样他们轻松,我们也轻松”一个队员说。
“不行,我们一直在他们家吃,如果忽然不去了,村子里的人会说闲话,好像冉叔他们没有把我们招待好。”
“那我们可以给他们多一些钱,作为经济上的补偿吗?”
“不行,村子里面的人又会说冉叔他们贪图钱!”
“我们干嘛要在乎村子里面的人怎么说!”
“我们可以不在乎,但冉叔他们在乎!”
中国特有的人情现象把这个看起来特别简单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死结。大家双方彼此都不舒服,但又不得不维系这种既成事实。美国人说中国人交流模式是:yes, yes,no. 前两个yes是客套,后面的no是亮底牌。冉叔和德莲阿姨的朴实热情让他们永远都无法对我们说“NO”。
志愿者还会过去,吃饭问题还会一次次被讨论,这层人情的纸坚韧到似乎永远都捅不破。
- Haitao Guo, 2008 Henan Volunteer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